复合装备理念服务乡村振兴——访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站长杨立国
北京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2018年末,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全国排名第3。应该说,北京农业机械化正支撑着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农业产业链条的各个领域。为更好地了解北京市农机科技发展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杨立国站长。
记者:当前北京农机化发展的具体情况如何?
答:当前北京市农机化发展情况大概可以概括为“农机装备种类齐全、农机科技发展迅猛、农机服务提质增效”。
农机装备方面,2018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25.65万千瓦,亩均动力0.38千瓦。农业机械保有量20.52万台套,基本涵盖了从种子处理、耕整地、播种、植保、田间管理、收获、农产品初加工、农业废弃物处理等农业生产全过程,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1.2%,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8.5%。
农机科技方面,一是全面全程发展,实现了大田、设施、林果、生态等农业各产业的全面发展和耕种管收全程发展;二是智能智慧发展,搭建了现代农业综合智能示范平台,实现了粮经、设施、养殖等产业农机管理、作业、调度、监测等信息化服务;三是绿色生态发展,引进智能水肥一体化、高效植保、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先进适用设备,实现了节水节药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在农机服务方面,2018年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农机户14003个,其中,农机户13688个,占总数的97.8%;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31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129个,占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41.0%,其中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家,北京市农机合作社示范社9家,2018年全市农机从业人员18728人。
记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农业农村机构职能的整合,当前北京农机科技工作面临着哪些新的形势?
答:首先,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一是政策体系全面聚焦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形势,值得深入学习;二是管理体系全面聚焦农业农村系统改革。特别是农机系统,也需要及时调整思路,借助这一轮机构改革的东风,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浪潮中;三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通过改革,补齐农业发展短板,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激发农村活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一是农业和农村建设逐渐融合,要求农机工作者要增强统筹兼顾、把握全局的工作意识,从更高的高度,更大的视野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二是产业功能区域化逐渐显现。如,大兴西瓜、平谷大桃、怀柔板栗、昌平草莓等,产业功能区域化布局有利于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农机装备等要素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三是呈现适度规模机械化发展态势,合作社、科技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规模化农业生产组织在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带动农业科技投入、现代农机装备投入、服务三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同时还肩负着小农户、小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未来将得到持续的发展。
记者:结合当前形势,今后北京农机科技工作有什么样的思路?
答: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机系统的三个变化。一是工作领域变化。第一,农业与“三农”。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实施后,农机真正的战场在整个“三农”而不单单是农业;第二,业务与综合。机构改革后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四个部门的农业农村职能划入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的桥梁作用更加凸显;第三,主导与辅助。机构的重组、职能的合并,将使农机、农艺、信息化迎来真正融合的时机。
二是工作方向变化。第一,内涵与外延。农业农村发展一体化后,农机的概念将由原来单纯地服务于农业而转变为现在更加复合的农业农村装备;第二,被动和主动。农业农村领域的扩大,推进农机成为农机、农艺、信息融合的核心;第三,主角与配角。面对崭新的工作环境,农机的角色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努力做到主角时显示优势,配角时突出作用。
三是工作重心变化。第一,产品与方案。随着个性化需求、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农机的工作也将由提供单一产品方式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方向转变;第二,集成与创新。立足于集成就是创新的理念,依靠融合、引进、吸收、整合、创新的路径,提高农机科技创新水平;第三,公益与市场。把握公益性职能,坚定鉴定公益化及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鉴定工作管理方式、检测方式和鉴定方式改革发展。
根据这三大变化,今后北京农机科技工作将围绕北京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机构”“新目标”“新任务”,树立“融合、支撑、创新、服务”理念,明确“产前产中产后融合桥梁、农机农艺信息融合桥梁、一二三产业融合桥梁、管理供给需求融合桥梁、京津冀农机科技融合桥梁”定位,深化“一点三线”工作方法和“点线面体”工作路线,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重点突出、效率优先的基本原则,加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农机化技术的引进、试验、鉴定、示范和推广力度,全面提升北京农机鉴定推广工作水平,为北京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装备支撑和技术保障。
记者:今后推进北京农机科技工作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答:第一,深入推进农机化管理方式改革。一是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更新换代”;二是加快农机技术集成创新,主要是加强“宜机化”改造和提升薄弱环节装备水平;三是聚焦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主要是培育新型农机作业服务主体和加强农机作业服务信息化管理。
第二,深入推进农机推广工作全面发展。一是聚焦农业结构调整,在主导产业方面,推进主要叶菜品种全程机械化;在特色高效产业方面,推进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和加工机械化;二是针对丘陵山区、小散零碎地块等不适合机械化的产业和区域,开展宜机化农田改造示范,同时积极研发引进小型动力机械和农机具,推进山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环节机械化;三是针对平原区具有规模的农业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 农机”等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智能农机装备示范基地,促进智慧农业发展。
第三,深入推进农机鉴定工作改革发展。一是改革管理方式,实现由具体实施农机具鉴定检测向组织统筹、综合评价方式转变;二是改革检测方式,探索利用社会中介资源,采取联合使用或租赁使用本站实验设备、与第三方合作检测或委托检测等方式,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和机具检验检测工作效率;三是改革鉴定方式,推进鉴定方式向综合评价方式转变,为农机购置补贴管理方式转型提供基础支撑。
第四,持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一是加强服务组织规范化创建,以农机合作社为重点,完善管理机制和技术保障;二是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典型,积极建设“全程机械化 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重点打造设施、林果、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服务主体;三是强化农机服务主体扶持政策,并向大型化、综合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同时,采取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人才储备。